
4月24日至25日,第十三屆全國漢語詞匯學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成功舉辦。會議由我院和我校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聯合主辦、商務印書館協辦。副校長王傳奎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來自全國62所高校和科研單位的12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開幕式由院長孫書文教授主持。

王傳奎代表學校對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他在致辭中介紹了學校的辦學歷史和取得的成績,還指出我院在語言文字領域的人才培養、研究、應用和普及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傳統、特色和優勢。他強調,全國漢語詞匯學學術研討會在全國有著重要影響,是一個著名的學術品牌。本次研討會將圍繞漢語詞匯學理論的當代傳承與創新、21世紀以來漢語詞匯學的發展、漢語詞匯研究與當代語文辭書編纂等問題展開交流,相信會產出豐富的成果,產生重要的影響。

協辦方代表商務印書館余桂林副總編輯在致辭中強調了三方面內容:一是不易和感謝,本次研討會原定于2020年召開,因疫情推遲到今年舉辦,實為不易,感謝專家、學者長期以來對研討會的支持。二是珍惜和關注,關注理論問題的同時還要關注社會問題,語言學應當為社會服務、為國家服務。三是一“刊”一“報告”,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語言戰略研究》歡迎廣大專家、學者積極來稿,《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以匯編的形式記錄、反映人們的語言生活,希望專家、學者多提寶貴意見。

研討會核心組代表周薦教授在致辭中表示,研討會至今已經走過十三屆,一屆有一屆的特色,每一屆都能夠延續輝煌,這與每一屆辦會者所付出的極大努力是分不開的。他強調,之所以能夠辦好會議,除了主辦方和學界的支持外,還離不開研討會核心小組的工作。他對小組原成員蘇寶榮、周洪波等先生長期以來的辛勤付出表示由衷的感謝,并介紹了新核心小組成員的構成情況。

北京師范大學刁晏斌教授、北京大學董秀芳教授、廈門大學蘇新春教授、日本明海大學史有為教授、教育部語言應用研究所張世平研究員、武漢大學趙世舉教授、暨南大學郭熙教授、中國海洋大學劉中富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譚景春研究員、澳門大學徐杰教授、上海師范大學徐時儀教授、澳門理工學院周薦教授以及我校董紹克教授等十三位專家作了大會報告,與會學者就外來詞、ABB式形容詞、教材詞匯、辭書演化、成語變形、詞義層次、“巴剎”、異形詞、詞典收詞與釋義、詞匯規范標準與區域詞匯進入共同語的原則、《朱子語類》“氣”詞義系統、語料選擇、普方詞匯合璧研究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和交流。

分組報告共分為十個小組,百余位學者圍繞詞匯的歷時演變、外來詞、辭書釋義、詞典編纂、社會方言、詞匯化與語法化、詞源、詞形、詞義與語義以及詞匯教學等主題進行了報告,并開展了熱烈討論。

閉幕式由我校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主任陳長書教授主持。各小組主持人分別匯報了分組報告的情況。第十四屆研討會主辦方代表、上海外國語大學劉靜靜老師介紹了該校及其語言類研究機構的基本情況,并向現場以及線上的專家、學者發出誠摯的邀請,期待2022年相聚上海。
蘇新春教授在會議總結中表示,此次會議準備精心,蓄勢而發,規??涨?,信息量大,氣氛熱烈。他指出,討論內容充分顯示出詞匯“綜合”“實體”“多容量”“多功能”的特點,目前詞匯學學科梯隊整齊,青年才俊全面成長。研討會會風民主,講求科學求真。他還強調,關注語言生活是問題意識、新文科精神、語言服務社會的體現,詞匯學界應在這一時代潮流中有更大作為。

董秀芳教授在閉幕詞中指出,本次研討會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展望未來,詞匯學及其研究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研究方法等需要與時俱進。她對歷屆研討會核心組的各位專家、參與本次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和會務組全體成員表示誠摯的感謝。

通過此次會議,我校加強了與其他高校以及相關科研單位間語言學科特別是詞匯學的學術交流,研究理論、方法、思維和視角等在激烈的學術討論中得以碰撞,為我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新文科的建設提供了動力、開拓了視野、拓寬了路徑。

撰稿:馬永草、嚴敬文
審核:陳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