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8日,《山東商報》A15版“領讀·主打”欄目發表了《<孔孚詩文書論集>出版 把孔孚留給歷史、傳遞給世界和未來》,邀請了《孔孚詩文書論集》兩位編者——孔孚之女孔德錚、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院長張麗軍,對孔孚其人及作品進行對話與解讀。
報道原文如下。
《孔孚詩文書論集》出版把孔孚留給歷史、傳遞給世界和未來


嘉賓:孔德錚 1954年3月生。先后曾任濟南二十六中、六十五中、五中物理教師。1998年辭職前往南方謀職。出版過“中國人”雜志。曾任職旅游巴士公司。 張麗軍 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茅盾文學獎評委、山東散文學會副會長;山東省第四批齊魯文化英才,中國現代文學館第二屆客座研究員,山東省首批、第二批簽約文藝評論家。迄今已出版著作6部。在《文學評論》等報刊發表論文20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獲省部級獎勵9項。
孔孚,原名孔令桓,字笑白。著名山水詩人。1925年生于山東曲阜。先后在《大眾日報》、山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簡稱山師)工作,從事中國新詩研究。1950年開始發表作品。1997年4月27日病逝。著有詩集《山水清音》《山水靈音》《孔孚山水詩選》,詩論集《遠龍之捫》等??祖谠姼枨逍?、深邃、空靈,得到眾多讀者喜愛。
2020年,歷經3年籌備、整理、編寫,《孔孚詩文書論集》正式出版,包括《孔孚研究論文集》《孔孚詩文》《孔孚詩論》《孔孚往來書信集》和《孔孚書法集》五冊,對研究孔孚其人及其作品有重要意義。近日,記者邀請孔孚之女孔德錚、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院長張麗軍兩位編者,對孔孚其人及作品進行對話與解讀。
以文化人,以德潤身
記者:首先,請兩位編者先評價下孔孚的一生?
孔德錚:孔孚一生最大的長處,是他非常明確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在認定的目標下,全力以赴,兢兢業業,從不浪費自己的生命。
比如,當他在詩歌創作中明確了“減法”“用無”“摶虛宇宙”的創作之路后,非常嚴苛地對自己的詩一減再減。如《春日遠眺佛慧山》原詩四句:“佛頭/青了/一顱的智慧/生出芽兒了吧”。后來他砍去第二節,只留“佛頭/青了”?!洞竽淙铡氛w用減,僅有兩個字:“圓/寂”。如此用減,是為了體驗老子那句:“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但減到“無”的極限,他清楚知道,自己失去了很多讀者。老朋友孫敬軒叔叔對他當頭棒喝:“你走過了頭!把必要的感性形象和感情成分都減掉了,讓人難以理解,失去了詩意!”他非常敬重的詩人公木先生也來信說:“同意陳炎君的觀點,若用減之風普及了,就失去了光芒”。但我父親認為,自己是在做“無不為”的“實驗”,“未來的讀者,不會滿足于作者寫出來的一二三。我看問題的視點是站在宇宙的高度,一下子把非本質的東西全都忽略了,我只尋覓撥動讀者感情那根心弦的那個點。一旦讀者的心被打動,啟動了靈覺,就會參與二度創造,天馬行空,其創造力是無窮的!
在生命的最后階段,父親因手術切去了大片肋骨。發著低燒的他,用近一個月時間,跪著、趴著,寫下了80余幅字,完成了他從“書藝”向“書道”轉換的心愿。父親的一生獻給了他最愛、也最擅長的詩與書。王爾碑先生曾說我父親:“你好像永遠生活在一片凈土,不受外界任何干擾,簡直是玉石之人!”
此外,了解我父親的人都說:“孔孚一生經歷了太多的不幸,但他有個溫暖的家,是不幸中的大幸!”
張麗軍:實事求是的說,2006年,我到山師工作的時候,孔孚先生已經去世了,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但我跟很多山師的老先生交往時,都聽他們談起過孔孚,從而感慨萬千。
從他們口中,我了解到孔孚是一位非常獨特的人。一方面,他有一顆赤子之心,他不喜歡束縛,喜歡自由自在。同樣,對文學藝術,他充滿熱愛之情,但他還有著一顆對現實生活敏銳的觀察和追問之心。有位在政府工作的朋友曾說,孔孚生前每次見到他,都會追問一些關于社會現狀和社會發展的問題。而他對生活、對社會的關注和熱愛,正體現出他赤子之心的另一個維度,即有一個博大的胸懷。
另一方面,孔孚是一位非常自信的人,他了解自身的價值。我曾聽宋遂良老師講,孔孚的書法從來不賣,一般也不主動送人。但孔孚有次說,他的字如果要賣,就賣500萬。因為他要把錢拿去建一座圖書館。我聽后特別感動,這就是孔孚啊,一個內心極大的人,他又是這樣一個獨特的人,從不重復自己,一個獨一無二的人。
記者:您認為孔孚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主要貢獻是什么?
張麗軍: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孔孚是有其獨特貢獻的。我認為,這種貢獻體現在他是中國當代新山水詩的創造者,是接續中國傳統山水詩、田園詩藝術風格的當代詩人。
中國古代山水詩的成就是非常高的,那么當代中國人如何寫作山水詩,如何延續這種中國傳統的自然美學呢?孔孚從山水詩的創作中領悟出一套簡而又簡的詩歌創作觀,神龍見首不見尾,一套新的詩歌理論,這是一種獨特的貢獻。
此外,孔孚的散文同樣精彩。遺憾的是,孔孚的散文數量不多??祖谏⑽牡哪欠蒽`性,他對自然的敬畏,與自然的對話,可以說是他是中國版的梭羅,有很高的生態人文價值。
推動“孔孚研究”走向世界
記者:能請您談談《孔孚往來書信集》中書信整理的過程和您對于其中印象深刻的書信嗎?
孔德錚:編選書信集,是一個非常費時間和精力的工程。要先把所有的來信,一封封的分人,分類。我買來60頁裝的資料冊,每封信裝進一頁塑料夾里,最后用了八大冊,四小冊還沒裝完,摞起來約一米高。錢鐘書、楊絳及女兒錢媛代筆的信有十多封。辛冠潔、王爾碑、劉強、憶明珠等先生的來信,分別都有四五十封。還有全國各地慕名求學的來信,至今我也沒統計出到底有多少封。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挑選出最終的100封信。每個不同的人,字體截然不同。我又要辨識,制作成電子版。我的朋友、同學、學生以及我哥哥的朋友們,都伸出援手,才最終搞定。到了出版社,每封信又都要求作者授權,這是尊重知識產權的大事情。但寫信人大部分已去世,如何授權?多虧了萬能的朋友圈,求到了60封信的授權書,只能忍痛割愛另外40封信。
有位名為章瀚先生來信,說他找遍了大小書店,都買不到孔孚詩集。問詩人,何處覓清音!何處覓清音!何處覓清音!一連三個嘆號,可見求書若渴。我本想發出此信后能找到這位先生,送上詩集一套。但得不到授權,發不出這信,難覓這位先生?!?/span>
發出來的這60封信中,很多封信都令我印象深刻。特別是唐曉渡先生那封信,寫了《詩刊》要發表孔孚與憶明珠往來通信的事情。我如看電影一樣的想起了當年父親給憶明珠先生改詩,信要發出時母親極力反對的情形。從來沒對父親大聲說話的母親,為了這件事大發雷霆。當時明珠先生是詩壇名家,我父親才剛剛發詩不久。給名人改詩,我母親說“班門弄斧”“不自量力”“好為人師”“屢教不改”等,什么難聽的話都用上了,并扣下這封信不準發出。
父親口頭上聽了母親的話,卻陽奉陰違,偷偷地抄寫了一遍,貼上郵票塞入郵筒寄出。隨后又惴惴不安的等了一個多月,才等來了明珠先生回信。原來明珠先生外出云游,一直沒見到那信,見信后大為贊賞,即刻回信。還把此事告訴曉渡先生,說:“文壇上多的是相互捧場,用心為別人改詩,才是真朋友?!焙髞韮扇送菩闹酶?,書信往來,我處留有明珠先生來信50余封。
再有印象深刻的,是我母親寫給我父親的便條。為了不打擾父親工作,我父母經常用便條溝通交流。需要查的典故,需要辦的事情,父親多是寫成1、2、3交給我母親;我母親也常把她的資料、意見,寫成便條放在父親的書桌上。但過后隨手就扔掉了。所幸這張夾在書中的便條保留下來。三寸紙條,記錄了一篇文章都難以說盡的內容?!?/span>
記者:您認為整理、出版此套《孔孚詩文書論集》的意義是什么?
張麗軍:這是一套關于孔孚研究最全面,也是最新的作品集。其中,很多資料是從來沒有對外呈現出來過的,這是對孔孚研究的一個很重要的推進。
其次,當下,我們對孔孚這個人的價值,他的意義,挖掘的還不夠。作為中國當代最優秀的新山水詩詩人,他獨特的詩歌創作、詩歌理論,他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建設,都有重要價值。這套書將有力地推進中國當代文學在新時代的發展,并提供諸多有益的精神體系和價值意義。
同時,孔孚的詩歌、詩論,不僅是當代中國人的思想和文學盛宴,也是中國當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將這套書向海外進行傳播,如舉辦孔孚國際研討會,輸出國際版權等,讓更多的讀者了解當代中國最優秀的新山水詩人的作品。目前,有一些項目我們正在聯系、進行中,我們也期待有一天,孔孚可以從山東走到當代中國人的心里去,走到世界文化交流的前列中。
刊于2020年7月18日《山東商報》A15版“領讀·主打”
鏈接地址:
《<孔孚詩文書論集>出版 把孔孚留給歷史、傳遞給世界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