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沒有了必上的教學課程、必做的科研工作和必寫的專業著作,我的日常閱讀也一改常態,很少是每次只盯著一個主題或一個目標集中閱讀某一部(類)書,而大多是如魯迅先生所說,由“忽然想到”而“隨便翻翻”,翻翻古今中外經典,翻翻時文雜感隨筆,也有時翻翻自己過去的學習筆記和讀書札記。近日偶爾翻到上大學時的部分學習筆記,一個甲子的歲月過去了,筆記本的紙張有些泛黃發脆,可看到自己從前的筆跡倍覺親切,并勾起諸多回憶,當年在山師的生活和學習情況,片片段段,斷斷續續,一件件,一縷縷,從記憶的長河里泛起,漸漸連成線、綴成片,追憶綿綿,回味無窮。
這是1961、1962年上大一大二時的一部分學習筆記,在此不揣煩冗將其中小部分筆記的內容綱目列出一份小清單,以便從中管窺當年孜孜矻矻求學的勤勉步履。那時上大學,多數科目都沒有現成固定的教材,幾乎全靠課上認真聽、認真記,課后再根據老師的指引及時到圖書館、閱覽室查閱相關資料認真摘記補充。這些筆記和參閱資料,也是期末和學年考試、考查的重要依據。
甲、習作課聽課筆記(綱目)
一、通訊和特寫的寫作(張蕾老師)
(一)通訊:
1、關于通訊的一般認識
2、新聞通訊寫作的基本要求
(二)特寫:
1、特寫的特征
2、特寫的真實性和藝術性
二、散文的寫作(馮中一老師)
(一)散文的范圍:
1、古代散文
2、現代散文
(二)散文的寫作特點:
1、思想內容——見微知著
2、語言材料——淡中有濃
3、組織結構——散而不散
(三)范例:《茶花賦》的寫作技巧
三、觀察和聯想(張蕾老師)
(一)觀察:
1、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新穎的主題
2、能使形象找到表現的形式
3、能使文章寫得具體充實的基礎
(二)聯想:
1、必須是新鮮的創造性的想象
2、想象和聯想必須是向心的
3、聯想和想象本身必須是形象的
(作業:談《茶花賦》和《從鐮倉帶回的照片》的結構與表現手法。)
四、散文習作講評(王榮剛老師)
(一)選材的精心獨到和平庸一般
(二)表現手法上的幾個問題
五、散文的構思(張蕾老師)
(一)立意要深遠:解決一般化問題
(二)取材要典型:解決概念化問題
(三)表現方法要新穎:解決公式化問題
六、抒情散文的寫作(張蕾老師)
(一)抒情散文與記敘散文的區別
(二)如何寫抒情散文:
1、提高感情
2、掌握方法
3、精研結構
4、錘煉語言
七、散文寫作總結(張蕾老師)
八、文學評論專題
(一)寫作文學評論的一般要求(張蕾老師)
1、方法好
2、文風好
(二)復述的寫作(張蕾老師)
1、復述在評論文章中的意義
2、復述的要求
3、復述的方法
(三)評點的寫作(張蕾老師)
1、集中評點
2、概括評點
3、批注評點
(四)兩次文學評論習作講評(張蕾老師)
(五)詩歌的閱讀與寫作(馮中一老師)
1、掌握欣賞標準
2、了解寫作要求
3、注意有關動向(中學詩歌教學指導的動向)
九、文章分析的寫作問題:力求準確踏實(馮中一老師)
十、寫作體會: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馮中一老師)
乙、學術報告筆記(標題)
一、中國現代文學歷史發展的總結,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展——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0周年(田仲濟副院長)
二、我省文藝工作存在的問題(省文聯魯特)
三、關于美國作家德萊賽(山大外語系教授黃嘉德)
四、關于文學作品的藝術性(山大中文系教授孫昌熙)
五、論俄國無產階級文學的產生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形成(山師中文系劉菩安教授)
六、工具書的用法——字詞典的查法(山師中文系嚴薇青主任)
七、談談《紅巖》(山師中文系查國華老師)
八、談談朗誦(省話劇團演員薛中銳)
1961年我們考入山東師范學院中文系,十分慶幸,正趕上了幾年政策調整的社會好環境,在那運動頻仍的年代遇上了一段靜心讀書的好時光,集中精力扎扎實實學習了幾年專業知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以后的許多歲月里,我們這一級同學見面時,總會不無驕傲地說“我們六一級如何如何”。
那個年代的社會形勢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國家仍處在經濟困難時期,物質生活條件較差,二是社會處于政策調整時期,學習的空氣濃厚。
六一年是天災人禍的后一年,當時校園里還籠罩著饑餓的陰影,雖一日三餐,但常伴饑饉,大家幾乎是半餓著肚子上課,糧食定量由斤兩細化到“單位”(一兩分成10個單位印制成飯票)?!梆I餓餓”,“饞饞饞”,人們貪婪的胃口總是無法滿足。由于營養不良,不少同學患過水腫,病號飯是二兩水煮黃豆。為保存體力,體育課也暫停了。課余時間,同學們三五成群,到校園周邊人民公社生產隊收獲過的菜地或瓜地里,一锨一掀翻土復收,得到一些遺漏的比小手指還細小的胡蘿卜或地瓜根,回來后到宿舍盥洗室里沖洗干凈,大家甜甜地分而嚼食之。每到寒暑假開學后,大家都各自從家中帶點家長們節衣縮食特意為自己準備的吃食(其實,無非是些炒面、地瓜干、煎餅之類的充饑食物),聊作一時些許的營養補充。但大家一般都不吃“獨食”,而是一個宿舍內的同學互通有無,大家互相讓著品嘗,分而食之,我們戲稱為“戰時共產主義”。那時,大家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都有著刻骨銘心的理解和體會。
那時宿舍里沒有暖氣,學生們的鋪蓋也普遍單一單薄,寒冷的夜晚十分難熬。為解決床鋪保暖問題,各宿舍的同學便集體到千佛山南麓荒山坡里薅山草運回宿舍,曬干后填充褥子鋪床取暖。
艱苦生活的磨練,養成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好品質好習慣,我們懂得珍視所擁有的一切,倍加珍視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諸如此類的饑餓回憶和艱苦經歷卻怎么也無法沖淡對當年千佛山下那段難以忘記的大學生活的眷念。記憶猶新的艱苦而又自甘其樂的生活縱橫交錯疊印在我們青年時代的腦海里。那時雖然物質生活匱乏清苦,而精神生活卻豐富充實,大家積極熱情,思想情緒高昂向上,同學之間坦誠相見,親如手足,頗有點延安抗大的精神風貌。那時的山師校園環境很美,是省城高校中有名的大花園。雖說美景令人陶醉,但絕少“卿卿我我”的浪漫和花前月下的閑情,在知識的殿堂里,同學們如饑似渴地學習,海綿吸水般地拼力汲取智慧營養,大家接受的是革命理想和馬列主義的正統教育,遨游的是社會科學知識的浩瀚海洋。那時雖說學生不多,但圖書館閱覽室里總是一座難求,不少同學為搶一個座位事先放上書包“占位”。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似乎饑餓和困苦都暫時忘到腦后去了。大家斗志昂揚,忍饑奮發,矻矻求學——讀書,灑滿一片陽光!記得在第一學年的考試中我的成績就得了個滿堂紅——全優(全部5分)。這難得的清貧和勤奮,已作為人生一筆終生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被我們繼承下來,成為可以戰勝一切困難并使自己永不忘本的保證。
我們進入山師校門的時候,國家正處在國民經濟暫時困難和逐步恢復的時期。為了改變困難局面,1961年黨中央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采取一系列經濟和政治措施,全黨上下和人民群眾同甘共苦,團結一致,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高等院校在和困難的斗爭中也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同經濟工作的調整相配套,科學、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工作也進行了調整,調整的核心之一就是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1961年8月學校傳達貫徹煙臺教育工作會議精神,重點是放在糾正缺點上。1961年9月廬山中央工作會議通過的高教六十條發布試行,其中明確規定學校以教學為主,學生以學為主。1962年3月在廣州召開的科技工作會議和文藝工作會議上,周恩來同志在講話中肯定了我國知識分子的絕大多數已是屬于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陳毅同志宣布給廣大知識分子“脫帽”(脫“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之帽)、“加冕”(加“勞動人民知識分子”之冕);強調了“紅”與“?!倍叩霓q證關系,批評了只講空頭政治而忽視專業知識的傾向。這一切給廣大教師極大的鼓舞,給學校的教學工作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在這種寬松和諧的社會環境中,廣大教師情緒高漲,嘔心瀝血,辛勤耕耘,誨人不倦,我們遇上了讀書的好日子。我們中文系六一級在入學后迅即形成了“重專業,愛讀書”的濃厚氛圍,全年級逐漸形成了良好的學風,持續影響著四年的大學生活和以后的工作,良好的學風一旦形成,便再也難以發生逆轉。
這就是我們六一級入學后的學習背景:艱苦的物質生活,寬松的學習環境。那時,我們的學校處于黃金時期,領導認真管,教師認真教,學生認真學,蓬勃向上,充滿生機。在那樣的氛圍中,廣大同學不求大學生的彩頭,只求名副其實的學問,專心致志地聽課學習,爭分奪秒地讀書鉆研。正如在2015年中文系六一級紀念畢業50周年的學校聚會上我們的李繼增老師深有感觸的一句評價:“你們這一級是中文系‘文革’前的學生中基礎知識掌握最堅實牢固、專業知識學習最系統扎實的一級?!蔽覀兡菚r養成了求真務實、勤儉樸實、鉆研扎實的好學風、好文風、好作風,這些優良的風氣跟隨了我們一輩子,使大家在各自不同的崗位上都做出了各自應有的貢獻,我們這一輩子可以自豪地說:無悔青春,無愧人生!
【附一】部分筆記圖片:







【附二】作者簡介
張在儀,男,1941年11月出生,山東臨朐縣人。曾就讀于山師中文系六一級。原齊魯師范學院中文系黨總支書記,教授。
黌園蘊芳華,文苑凝馨香。
為慶祝山東師范大學建校70周年,文學院編輯《文苑往事》(暫定名),期待校友賜稿。
請寫下您的文苑歲月,題材、體裁不限,原創、刊發過的作品皆可,字數在5000字以內為宜。歡迎提供老照片。
請在文末注明您的有效聯系方式。
請將您的稿件發往wxyws321@163.com(注明“文苑往事”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