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7日晚七點,文學院“歷山論壇”博碩本聯動樂學項目通過網絡平臺直播的方式繼續推進。本期論壇主題為“民間話語與十七年小說寫作”,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2018級博士研究生范伊寧擔任主講人,借助網絡平臺與本科和研究生同學們進行學術交流。
一開場,主講人范伊寧以疫情期間出現的幾則主題為“散裝江蘇”的新聞導入論壇,引起了同學們對“方言”相關問題的思考。范伊寧指出,在小說中,如果出現讀者家鄉的方言語匯會拉近讀者與作品的距離,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小說的媒介,小說通過語言來塑造人物、敘述故事、再現故事中的生活場景和時代風貌,并且通過不同語言的選擇與表達來傳達作家本人的思想感情。
主講人以民間話語與政治話語的對比為切入點,分別從“十七年”時期小說的“創作背景”“文本分析”和“話語與權力”三個方面進行論述。范伊寧首先以歷史視角對鄉土小說的發展轉換過程進行梳理,指出“十七年”時期的農村題材小說的作者除了受當時創作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作家們對民間語言的選擇也有其自己的看法。通過對作家追求的分析,范伊寧提出作家們的“編外農民”與“干部”的雙重身份是產生雙重立場和創作視角的原因,這種“雙重性”在“十七年”農村題材小說絕大部分以委婉方式的體現出來。
隨后,范伊寧對近代社會中“方言”歷次討論進行了梳理,結合“十七年”時期小說中的具體詞句選段,從詞匯,諺語、歇后語,口語句式三個方面進行了細致生動的歸納與解讀,并對作品中的“說書”“板話”等民間藝術資源進行了詳細介紹。在“話語與權力”方面,主講人從民間話語的藝術效果出發,深入解讀話語背后所象征的權力。
最后,范伊寧表示關注方言并不意味著提倡純方言寫作,而是通過選取這一特殊時期的文學語言問題讓我們重新思考什么是文學、文學如何進行自我表達以及自我表達的權力等問題,如何用語言書寫、切近底層,是我們今天思考、討論文學語言尤其是民間話語的意義。
范伊寧的講解由淺入深,層次分明,使參與論壇的同學們對十七年文學中農業合作化題材小說里的方言俚語有了更加全面清晰的認識,對民間話語的文學意義的思考也得以更加深入,整場講座精彩紛呈,同學們在留言中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本次論壇采用“企業微信”直播進行,響應了教育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號召的同時,充分貫徹和踐行了“歷山論壇”博碩本聯動樂學項目理念和初衷,為文學院學子們搭建了學習交流的平臺。歷山論壇在線上的持續推進,不僅拉近了不同學段學生之間交流的距離,也為同學們的文學素養的提升增添了新動能,在增強我院學術氛圍的同時,也為學院的發展建設注入了新活力。
撰稿:宋曉曉、趙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