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晚,文學院博碩本聯動樂學項目在同學們的期待中繼續推進,“歷山論壇”第四場學術講座于教學三樓3141教室如期舉行。本期由2018級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孫佃鑫擔任主講人,進行了以“詩之交臂——新詩得失談”為主題的講座,為現場的同學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本期講座由文學院2018級文藝學專業博士研究生趙紅芳擔任主持人,2018級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沈偉進行點評。

孫佃鑫博士演講中
孫佃鑫博士立足于青年視角,從自由、愛情、青春三個具體方面,探討了新詩中的死亡和生存兩大主題。孫佃鑫首先從自己的生活經歷切入,指出談論死亡并不是談論死亡本身,而是談論死亡帶給我們的思考以及我們對待死亡的態度。并由朱湘、徐志摩、海子、戈麥這幾位詩人的死亡事件及其詩作進行延伸,啟發在場同學思考:死亡究竟有什么誘惑,讓詩人如此傾心,并最終決絕的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通過列舉詩人詩作中的死亡意味,孫佃鑫聯系當下大眾對于死亡的態度指出,人們應該懷有“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損失,因為我包孕在人類之中”的感觸,我們的心應該為整個人類留有空間,應當積極熱愛生活。
隨后,孫佃鑫結合自身在大學期間對自由的求而不得的經歷,展開了對“自由”篇章的探討。通過對詩文選段的賞析,帶領在場同學步入詩意世界,感受字里行間展現出的愛情中那些內斂隱忍、傷心與決絕的情感。孫佃鑫最后總結道,談論新詩,要立足于青春之上,是青年賦予了一個時代、一個世紀的底色。講座以魯迅發表于《新青年》第六卷一號的《隨感錄·四十一》作結,留下無限遐思。

現場觀眾與主講人交流討論
在討論環節,在場同學踴躍發言,積極分享自己見解。沈偉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總結,本次講座孫佃鑫博士兼具兩重身份,一個身份是本場講座的主講人,一個身份是作為一位詩人,他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分并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帶領大家從詩人的角度看詩,意義非凡。
歷山論壇自舉辦以來,得到了文學院學子的積極響應。本期歷山論壇一如既往地秉承了博碩本聯動樂學項目的理念和初衷,不僅增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而且在思想碰撞的過程中營造了積極良好的學術氛圍,是一場深入而又富有成效的學術研討活動。
撰稿:宋曉曉
攝影:潘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