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上午,由山東師大基礎教育集團主辦的中學語文名師跟崗學習匯報展示活動,于齊魯實驗學校順利舉辦。本次活動特邀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潘慶玉,山東省特級教師于立國擔任點評指導嘉賓。山東師大基礎教育集團副總經理張亮、集團教科研部部長馬剛、集團濟南中心主任潘紅玲、齊魯實驗學校執行校長孫艷梅等出席會議。集團各初中學校領導及教師、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課程與教學論與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研究生參加了會議。

19日早上8點,三位跟崗學習的教師依次登臺執教,對《周亞夫軍細柳》一課進行同課異構,探索文言文教學的多樣化策略,展現不同的課堂風貌。

首先進行匯報展示的是泰安奧校的李玉森老師。李老師的課堂教學以風趣幽默的哲學故事引入,以“文章讀好、文意讀順、人物讀懂”為教學目標,層層遞進。朗讀是學習古文的首要環節,李老師指導學生在通順朗讀的基礎上,細致體會人物心理,入情入境,真正做到了“文章讀好”。隨后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疏通文意,并對重難點進行檢測強化,幫助學生在合作與回顧中實現“文意讀順”。李老師還將同學們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類匯總,有針對性的進行講解,突破瓶頸,實現“人物讀懂”。實現這三個基礎目標后,李老師引入《史記》中的相關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長清湖實驗學校的孫偉老師第二個執教,在引入課文時巧妙使用70周年國慶閱兵中“軍事指揮官”方隊的圖像資料,引出本文的主人公。引導學生實現兩個學習目標:一是理解周亞夫和漢文帝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二是通過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學會使用襯托和對比兩種寫作手法。目標一采用小組討論方式,小組成員上臺介紹本組討論成果并自寫板書,其他小組成員質疑或補充,孫老師還適時介紹“作揖”的漢禮,進行文化熏陶。目標二從文本出發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拓展,孫老師以自己為“模特”,讓學生用正面、側面描寫的方法來描述自己,借此來提高學生的生活參與感和知識運用能力。

齊魯實驗學校的隋麗霞老師最后登臺,先利用學校統一配備的在線教學設備,采用課堂小測的形式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測,鞏固文言基礎知識。隨后按照小組、分角色朗讀。并引導朗讀者揣摩人物心理,展開“角色對話”,使學生進入書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揣摩、探究、質疑、解惑。隋老師引導學生一步步與作品中的人物共情,以逆向思維質疑釋疑。并以角色代入的形式體會文中的對比、襯托手法。課堂的最后,隋老師讓學生用小古文的形式,對司馬遷、周亞夫、漢文帝任選其一表達敬佩之情,既能陶冶學生性情,也能夠培養學生運用古文的能力。
三位老師授課結束后,校區兩名老師上臺對觀課感受進行分享。將此三節課分別概括為“享受課堂”、“智慧課堂”和“走心課堂”,都是“真”課堂。

隨后,于立國老師對三名教師的授課進行點評,并對同課異構提出自己的看法。同篇教材不同解讀,每位老師都將文學功底展現得淋漓盡致。盡管每位教師的感受和格局不同,但都關注學生、潤物無聲。于老師分別對三名教師提出建議:一是要有信心,年輕不要怕;二是胸中有劍;三是人劍合一。要步步引導學生,要帶著閱讀的種子去教閱讀,要靜待花開,不要急于求成。

潘慶玉教授對三堂課進行了精當的點評,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對文中字詞的處理要分情況而定,對文本起關鍵性作用的文言實詞可以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深入分析,可起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教師設計教學時要教學生不會的東西、打開學生看不見的東西,但要注意適度而拓,有所節制;要知人論世,還原歷史背景,讓學生對漢文帝和周亞夫的行為的理解更加透徹,寓文本于軍禮、法理中。潘教授提醒每一個教師要在課堂設計上下功夫,與學生深入交流互動,達到“真學”的狀態。

最后,張亮副總經理對此次活動進行總結。他提出四點,一是可否讓學生自行設計教學過程;二是在真實情境中去感受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三是重視記誦的價值;四是對課堂進行合理拓展。他提出語文教學具有內在邏輯性,要據此來選擇教學設計的手法,合理組織教學方式。

文學院研究生同學在本次活動中近距離接觸了山東師大基礎教育集團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體驗了同課異構對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感受了不同教學思路指導下文言文教學所散發的個性魅力。這次教研活動對開闊研究生的專業視野,提升語文教育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撰稿:姜雪、劉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