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下午,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座教授、美國杜克大學亞洲與中東系教授、杜克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劉康教授和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大數據中心文創部黃衛星副教授應邀做客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劉康教授在千佛山校區教學三樓3134教室做了題為“酒神精神與魏晉風度——酒的全球史審視”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文學院楊守森教授主持。文學院周均平教授、李輝教授、楊光副教授與新聞與傳媒學院李茂民教授,以及文藝學、美學、文學與文化產業管理等專業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到場聆聽了講座。

劉康教授從“會飲與文明”這一話題切入,指出古希臘的“會飲”往往是在酒席中辯論、思考生命及宇宙萬物。會飲不僅是酒文化,也是世界文明的要素和理解人類文明的鑰匙。接著,他引用《論語·鄉黨》中針對燕飲之禮“惟酒無量,不及亂”的表述,“不亂”可謂心不亂、語不亂、形不亂、行不亂,這是孔子對于中國古代飲酒文化的代表性觀點。通過對中國古代的酒文化及背后內涵的分析,劉康教授認為,酒在中國通常與禮儀、血緣、宗法相連,具有規范社會人倫秩序的作用。

酒是一種餐飲習慣、社交方式,也是禮儀、情感的重要載體。講座從酒的迷思與傳奇、酒與文明、酒神精神三個層面展開。劉康教授結合自己留學期間的經歷和見聞對酒的來源、分類、社會功能進行了系統的講解,在座師生對酒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之后,劉教授分享了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度關于酒與文明的故事,如希臘神話中日神阿波羅和酒神狄奧尼索斯、羅馬帝國與葡萄酒的歐洲之旅、白蘭地與英法戰爭、沙皇與伏特加、十月革命與蘇聯紅軍烈酒等,指出人們以酒為媒介,以飲酒為方式,來構想、傳播、傳承文明的符碼和意義。

劉康教授綜合分析了尼采所闡釋的酒神精神與魯迅所闡釋的魏晉風度。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所提出的酒神精神意味著“個體化原理”的毀滅。酒神精神是人生救贖的力量,是生命對自身無限的、最高的肯定。而《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一文是魯迅在1927年廈門大學的一次演講內容,文中對于竹林七賢飲酒成習做出“一切都是虛無,所以他便沉湎于酒了”的分析。劉教授就酒神狄俄尼索斯誕生的希臘神話和魯迅發表演講的歷史背景進一步剖析了酒神精神和魏晉風度的內蘊,也揭示了酒與知識、思想、信仰、權力的微妙關聯。
講座最后,劉康教授總結道,對話的語境是不存在局限且無限延伸的,對酒文化、酒神精神的探討只是一個開始,還有許多有趣的問題值得探討,也期待更多的聲音。
在討論環節,劉教授與現場師生進行了熱烈的交流,并針對同學所提出的問題一一做出了回答。最后,主持人楊守森教授首先感謝劉康教授為在場師生帶來了一場深入淺出、妙趣橫生的講座,劉康教授能夠將自身興趣、親身經歷與學術研究相結合,是一個有趣味、有藝術、有學術的過程;劉康教授在匯報的過程中所展現的對學術濃厚的熱情和執著追求也值得我們學習。周均平教授也表示深受啟發,從飲酒上升到酒文化、酒文明、酒美學的過程等都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和挖掘。本次學術報告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本次講座也是東岳文化創意產業創新團隊和美育中心的系列學術活動之一。

主講人簡介:
劉康,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座教授,美國杜克大學亞洲與中東系教授,杜克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國際傳播、全球化、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當代中國綜合研究、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與美學,著有《中國現代文學與政治和意識形態》(1993)、《美學與馬克思主義》(2000)、《全球化與中國當代文化變遷》(2004)、《全球化/民族化》(2001)、《文化·傳媒·全球化》(2006)等。
撰稿:董鈺欣
攝影:許崇杰
審核:李輝、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