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上午,北京大學中文系副主任、“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博士生導師程蘇東研究員應邀蒞臨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于教學三樓3141會議室作了題為“天籟:一種早期《詩》學理論”的學術報告。本次報告由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石玲教授主持。中國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和文藝學等專業部分教師出席講座,與文學院和相關學院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同學共同聆聽了本場報告。

程蘇東研究員首先從中文系同學熟知的“詩言志”這一經典學術命題切入,指出“詩言志”是我國早期詩學理論中一個最核心的概念,代表著先秦時期我國詩學發生的民族特色,某種程度上講也是現代民族詩學的一個支點。程老師依次深入分析了朱自清、聞一多、朱光潛對“詩言志”這一概念的研究,并結合大量早期文獻中有關“詩言志”的資料,指出朱自清和朱光潛作為上個世紀我國古典詩學研究的代表性學者,其研究成果體現出歷史主義和審美心理學兩種不同的思路范式。通過上述比較,程老師指出,朱自清、聞一多、朱光潛等前輩學者的研究帶有中西文學比較的學術背景,具有顯著的哲學思辨色彩。他們能夠立足于中西比較的宏觀背景,借鑒西方詩學理論的學術資源,探索和建構中國古典詩學發生和發展的民族特征。改革開放以后,中西文化呈現出持續交流和對話的態勢,在新的學術時代繼續開拓古典詩學研究也成為必然。特別是近年來文本研究和理論對我國早期文學發生的研究啟發很大,這也引發了對先秦文學經典研究的熱潮。程老師由此引申出早期詩學史研究的基本問題:早期中國文獻如何描述詩歌的產生?古人在他們的時代是如何認識詩歌創作的內在機制?以此為基礎,程老師從經學史的角度,探討了《詩經·國風》中的佚名歌詩是怎樣被建構成文學經典的。

中國早期詩學文獻中,除傳世文獻外,出土文獻也值得注意。接下來,程老師通過細致的文本解讀,著重分析了郭店楚簡中《性自命出》對于歌詩生成過程的描述,指出“志”的產生過程包含外物的、自然的、非人力因素;“志”的表現形式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情緒宣泄過程。由此,風詩的形成過程首先是參與者的被動狀態及其公共性,此外還包括知識、理性的離場以及語言層次上的自然性,這種出于自然的創作機制與我們通常理解的“知人論世”的方法大不相同。
此后,程蘇東老師將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結合起來,把這種出于自然的詩歌創作機制命名為“天籟”,并闡釋了“天籟”的概念,指出人與萬物都是被動的,是自身本性與外物相契合的,詩歌就是人的“性”在外物的作用下形成的。程老師指出,“天籟說”視域下詩歌價值的建構,包括數術價值、倫理價值、審美價值,最后是教化價值,強調詩的通透、真實,是無所隱藏、完全呈現的,因此具有教化的價值。
本次講座高屋建瓴,既有宏闊的學術視野,又能深入的文本解讀。程老師運用新材料,對經典的學術問題進行了極富新意的闡釋,展示了青年新銳學者的學術眼光和研究氣魄。


在交流互動環節,程蘇東老師就師生提出的“以哲學學科觀照詩歌的形成過程是否是一個重要的維度”、“在西周晚期厲王時代詩歌功能的轉變”、“從日本文化人類學角度如何對《詩經》進行分析”、“對儒家美學的看法”等問題一一予以細致解答。

最后,石玲教授高度評價了程老師的精彩報告,指出程老師的講座學術視野非常開闊,跨越古今中外,從文學、哲學等多角度切入,既有理論高度,又有扎實實證,使在座師生從內容、方法和研究思路上都受到了深刻啟發。

主講人簡介:
程蘇東,文學博士,哲學博士后,北京大學中文系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博雅青年學者,中文系副主任,《國學研究》編委,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經學史、先秦兩漢文學和寫抄本文化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博士后面上項目和特別資助項目等多項科研項目,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遺產》《北京大學學報》《史學月刊》《“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等權威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從六藝到十三經:以經目演變為中心》、《詩經國風新注》等著作,獲霍英東青年教師獎、北京市優秀博士論文獎、普隱人文學術獎、全球華人國學盛典國學新秀獎等。
撰稿:尹慧蓉
攝影:尹慧蓉
審核:王琪、張雨婷
審核:李偉、石玲、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