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晚,文學院博碩本聯動樂學項目“歷山論壇”學術講座在教學三樓3141會議室繼續開講。2019級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馮海青擔任主講人,以“語圖互仿:后現代女性成長小說中的麗影”為題,與在場學子分享感悟、共享學術盛宴。

本場講座圍繞安吉拉·卡特及其作品簡介、安吉拉·卡特的互文性與藝格敷詞、丁尼生的詩歌及前派的繪畫和卡特小說中的麗影、情感共同體促成的女性成長四部分展開。
馮海青博士首先對安吉拉·卡特及其作品作了介紹。安吉拉·卡特是英國當代作家,是當代女性文學批評不可回避的重要作家??ㄌ丶笫鈽s于一身,是“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史上最佳得主”,2008年名列“戰后50位英國最偉大作家”第十位,2006年被稱為是“卡特年”。2009年,國際研討會“童話:安吉拉·卡特之后”的召開,標志著卡特已經成為人類童話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物。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愛》《霍夫曼博士的地獄欲望機器》《新夏娃的激情》《馬戲團之夜》《明智的孩子》等?!斗僦奂o》是安吉拉·卡特的短篇小說全集,一套共五本四十二個短篇,五個集子依次是《煙火》《染血之室》《黑色維納斯》《美國鬼魂與舊世界奇觀》和《別冊》。
接下來,馮海青博士展開闡述了安吉拉·卡特的互文性與藝格敷詞概念。藝格敷詞作為一個具有深厚歷史淵源的概念,其復雜性不僅反映在概念界定方面,更體現在不同學科、不同學術立場下的話語運用。依照《牛津英語詞典》,藝格敷詞原意為對某事的解釋或描述,尤其是被當作一種修辭手段;現在則特指詳細描述繪畫、雕塑或其他視覺藝術作品的一種文學手段。關于安吉拉·卡特作品的互文性,有學者就指出她的語言的游戲性和大量運用互文性在當代女性寫作中得以延續。
隨后,馮海青博士指出卡特采用藝格敷詞的話語實踐手段,從色彩、服飾、意象、背景、視角等層面再現、轉換、重構前拉斐爾派筆下的女郎夏洛特、瑪麗安娜、奧菲利亞等女性形象,勾勒其后現代女性成長小說中的成長型路徑圖。而前拉斐爾派再現女性成長瞬間的圖像文本又源自丁尼生和莎士比亞的相關文字文本,呈現二者之間的張力。正是對維多利亞時期以來女性成長主題的共同觀照使得卡特與其前輩們在跨媒介敘事的交互關系中建構起情感共同體??ㄌ剡€強調交互關系在女性人物塑造自我和在公共領域表現美德方面的重要性,進而促成作家和人物的雙重成長。

伴隨著熱烈的掌聲,講座圓滿結束。本場講座踐行了“歷山論壇”博碩本聯動樂學項目的理念,為博碩本學子們碰撞思想火花搭建了有效的平臺,彰顯了文學院的優良學風。
撰稿:王琪
攝影:李斌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