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晚,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彬彬應邀做客文學院,在教學三樓3141會議室作題為“嚴復、魯迅、周作人與清末軍事學堂”的學術報告。本次報告由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賈振勇主持,文學院李宗剛教授與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參加了本次講座。

王彬彬教授首先以嚴復、張伯苓、周樹人、周作人、章士釗五人在清末民初進入不同的軍事學堂這一史實闡明當時軍事學堂對于科學知識傳播和人才教育的重要意義。王彬彬教授提到,中國傳統向現代化轉型中最先實現現代化的就是在軍事領域,其原因有二,一是鴉片戰爭中,清政府的失敗使之謀求強兵救國的途徑;二是軍事領域恰好是與傳統禮教相疏遠的,改革難度相對較小。19世紀50年代的太平軍起義延遲了軍事領域的革新,直到1866年,“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軍事學堂才正式開辦。1866年,沈葆楨創辦了福州船政學堂,這不僅是中國近代第一所海軍軍事學校、中國近代第一所新式學堂,更成為中國現代科學技術教育的濫觴。在軍事方面,福州船政學堂培養了大量海軍軍事人才;在非軍事意義上,它是中國近代科學教育的開始,開設了大量外語和自然科學類課程。
王彬彬教授認為,清末民初軍事學堂的創辦給嚴復及周氏兄弟等家道中落的子弟提供了出路,其免費入學與津貼發放的政策吸納了更多學生。12歲半的嚴復成為第一屆學生,在學院的后學堂(即英國學堂)學習駕駛專業。英語學習為嚴復后來接受英國自由主義思想,翻譯《天演論》奠定了基礎。王彬彬教授認為,在福州船政學堂的學習奠定了嚴復吸取西方思想、認識并且傾慕英國思想的基礎。嚴復對于西方的學習并不像洋務派那般停留在學習堅船利炮的利器方面,更是在思想精神維度加以學習和借鑒,對西方尤其是英國的思想文化了解頗深,這種經歷造就了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上一個獨特的嚴復,也表現出軍事學堂對于嚴復的重要意義。嚴復及其后的留學生表現出同樣的現象,他們在留學過程中往往超越了個人具體專業,不約而同地走向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思考,在下一代留學生中尤以周樹人為代表。福州軍政學堂之于嚴復的意義,正如在南京的四年軍事學堂學習經歷對于周樹人成為魯迅的意義。在南京的軍事學堂學習經歷使得周樹人確立了基本科學的宇宙觀;確立了進化論的觀念;對于外國語言的掌握為日后從事翻譯事業奠定了基礎。王彬彬教授強調,對嚴復、周樹人、周作人、張伯苓、章士釗五人接受軍事學堂教育造就的影響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定量分析,但更為廣大的普通人在軍事學堂受到外語教育、接受現代科學知識訓練后產生的影響是無法定量研究的,但他們散布在社會各個角落,對社會現代化發展進程產生的廣泛影響是可以確定的。王彬彬教授總結道,在科學論爭中存在兩派人,一是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從“理念”到“理念”這一派,他們對于科學的意識并不是很堅定,而另一派對于科學的意識堅定,比如嚴復、周樹人等現代中國社會中經過軍事學校訓練的人對于科學的認識是建立在切身體驗之上的,故而科學意識堅定。在這種意義上,在對精英知識分子的定量分析和對廣大普通軍事學堂學生的流傳散播考慮中,清末民初軍事學堂對于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中的作用得以凸顯。
在交流互動環節中,王彬彬教授對于在場學生提出的“清末民初科幻小說與現代教育關系”等問題進行了細致耐心的解答。


講座最后,賈振勇教授高度評價了王彬彬教授的論述,指出王彬彬教授的研究將中國近現代史上歷史的細節展現出來,將可量化與不可量化的因素納入到觀察視野中。李宗剛教授總結道,王彬彬教授為在場師生展現了一個全新的學術空間,他將思考點追溯到晚清,回到現代文學的發生問題中探究“科學”理念與經驗的中國化,在當下有助于引領我們的思想啟蒙向著“科學”回歸。王彬彬教授的講座以其詳實的內容和深厚的內涵使得在場學生受益良多,本次講座取得了圓滿成功。
主講人簡介:
王彬彬,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兼任江蘇省中國現當代文學學會會長,出版《在功利與唯美之間》《魯迅內外》《八論高曉聲》等多種著作。
撰稿:姜曉聰
攝影:姜曉聰
審核:王琪、張雨婷
終審:洪亮、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