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文學院郭超穎副教授的論文《學術史視域下的<儀禮>經文文法研究》刊發于《東方論壇》2021年第3期。
論文指出,在經學話語中,儒家經典皆是圣人的立法之言,是帶有立義旨趣的“作”,《儀禮》的經文文法與《春秋》的“屬辭比事”類似,同篇則上下相照,異篇則彼此互文,敘述修辭之中自有尊卑、輕重、詳略、隆殺、吉兇、決嫌之義。論文認為,經有文法,是由經的性質決定的。中國早期核心經典,是具有價值期許與實踐引導意義的事理文本經典。經有載史功能,但更體現早期文明對樸素哲理的制作。經的治世效用,就是社會治理與自我規正。
論文指出,《儀禮》經文體現了文、事、義三者的完美結合,經文文法的存在有其內在的理路。首先,禮有尊卑親疏大義,這不僅體現在儀制的不同,而且用字用辭也不相同。而且文、事、義三者本不孤立存在。其次,《儀禮》某些篇目兩兩相對存在,如《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儀》等,儀節程序多重復倫類的情況,出于簡明以及各自表述需求的不同,經文記述時就要有所裁剪。再次,禮儀活動關涉事情的周備,要有謹嚴謙敬的精神,體現在經文的記述要明白而沒有誤會,在名物儀節的千頭萬緒中,經文要有的放矢。
論文指出,經典的一字一辭,蘊藉著周備的義理,那精究圣人立法之言,即是解經的題中之義。鄭玄的《儀禮》禮義建構的路徑之一就是全面建立起《儀禮》經文文法詮釋系統。此一點為魏晉南北朝經學詮釋所吸收。清末禮學大儒曹元弼繼顧炎武、凌廷堪、章學誠、陳澧等人之后,明確提出《儀禮》“經文例”概念,為清代禮學研究做出最后推進。論文認為,重新審視《儀禮》經文文法,不僅符合禮學研究的學理,而且也是對經學研究固有傳統的維護和推進。
作者介紹:
郭超穎,文學博士,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生導師,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山東師范大學)副主任,主要從事經學、禮學、訓詁學的學習與研究?,F主持教育部青年課題“《儀禮》經文文例研究”(19YJC751006)、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魏晉南北朝正史禮志研究”(2019M652460),著有《〈儀禮〉文獻探研錄》《四庫經部禮類提要匯輯校訂》,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2部。
撰稿:王琪
審核:李慧、張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