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學院楊光副教授的論文《“微眾”的批評:“微”時代文藝批評的新主體與形態》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21年第4期全文轉載。該文原刊于《社會科學輯刊》2020年第6期。

論文指出,基于移動互聯技術在軟硬件層面對主體形式的生產性重塑,一類新主體已經出現在“微”時代?!拔⒈姟笔菍@類主體的恰當稱謂。由終端設備硬件層面的人機共生性和各app應用平臺軟件層面的數據共生性所致,“微眾”主體呈現出“柵格化”的數字主體特征。
論文認為,該主體性使得“微眾”成為比精英、大眾、網民、草根等傳統主體形式更為復雜多變的社會圈群。各類傳統“身份”在“微眾”中的加速流動使得其原有的區隔界限均被“刪除”。由此,大眾文藝批評和網絡文藝批評等批評類型在審視“微眾”文藝批評活動時呈現出諸多不適用。同時,“微眾”的“柵格化”主體性特征使得諸如彈幕批評、朋友圈批評等“微眾”批評活動體現出較為明顯的由數據庫模型帶來的“讀取”式活動特點?!拔⒈姟迸u正以其鮮明的特色崛起于當代文藝批評版圖之內。
作者簡介:
楊光,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美國布朗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山東師范大學東岳青年學者,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文學基本理論、網絡文藝與媒介美學理論、20世紀中國美學史。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和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各1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重大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5項。獲得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山東省教學成果獎2次。參與撰寫《網絡文藝論綱》《文學理論實用教程》等著作教材2部。在《文學評論》《光明日報》《社會科學輯刊》《文藝理論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30余篇,部分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等摘錄轉載。